教育赋能 以教促学—— 第九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专题研讨特别报道之(四)

2020-12-16 10:29:59

2020年10月16—18日,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语教学研究分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的第九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在线上成功举行。会议期间,15场不同主题的专题研讨先后展开。其中,7场专题研讨分别聚焦基础阶段、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英语教学方法、测评与教学、语言学习者认同和教研共同体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赋权增能活动与英语学习体验

 

专题研讨二“赋权增能活动与英语学习体验”由南开大学张文忠教授主持,共报告了6项研究,从任务模式、学习体验等方面呈现了基于赋权增能理念的语言教学研究新成果。张文忠教授首先分享了他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开展以兴趣做学用、语言做学用和角色做学用相融合,课内外完全贯通的学习实践经验,以学习内容赋权推动学习主体全面发展。天津理工大学刘浩博士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做学用合一”平台型课程英语学习者的多维度学习体验和成就感。四川大学左红珊副教授探究了个性化英语学习任务中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发展,发现实验组同学在核心科学知识储备、学术心智等维度上有显著进步。曲靖师范学院刘永良老师考查了赋权增能教育教学理念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研究发现,依托项目写作教学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多维度社会化。天津师范大学冯瑞玲老师对国际化协作式项目放学教师群体展开质性研究,发现团队教师享有更多的课程参与权,在语言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国际视野等方面有强烈的增能感。南开大学张晨老师探究了写作心理对二语英语写作中语言结构复杂性的影响,并讨论了赋权增能在英语写作课中的应用前景。

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1603683033(1).png

专题研讨二发言学者

 

校本考试与英语教学

 

专题研讨四“校本考试与英语教学”由上海交通大学常辉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朱正才教授、王华副教授、陆元雯副教授和西南交通大学贾蕃老师出席并发言,百余名高校教师参会。朱正才教授做了题为“大学校本英语水平考试分数的报导、解释与使用”的发言,通过引入认知诊断框架来标准化、系统性地改进传统英语教学中试卷分析方法的不足之处。王华副教授发言的题目是“校本英语水平考试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对接研究”。该研究通过邀请学生和任课教师填写自评问卷及教师评定问卷确定学生所属的英语能力等级,并将其与校本考试成绩进行比对,发现多数学生的英语能力等级可以在校本考试成绩中得到正确反映,由此认为引入学生自评和教师评定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校本考试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对接。陆元雯副教授以“基于语料库的句法复杂度发展研究”为题,以参与中高级难度考试的学生在校本考试的写作测试中所使用的语句作为语料,探究了写作测试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反拨作用,发现学生的英语写作有逐渐向学术型写作倾斜的趋势。常辉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中国大学生英语水平现状:来自上海交通大学英语水平考试证据”。该研究根据上海交通大学英语水平考试的数据对中国大学生的英语水平现状进行了推测,发现学生的英语水平与预期仍有一定差距。贾蕃老师探究了校本考试对参与初中级难度考试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影响,发现校本考试能够比较准确地测试学生的英语能力,激励学习者发现英语学习中的不足,不断改善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

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1603683156(1).png

专题研讨四发言学者

 

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PLC建设与探索

 

专题研讨八“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PLC建设与探索”由电子科技大学胡杰辉教授主持。胡教授首先介绍了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跨校教研共同体建设初步实践的整体情况。而后,五位学者分享了其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成果。首都医科大学卢凤香教授介绍了首都医科大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该校英语教学结合自建医学英语特色慕课资源以及微课资源,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过程,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河北农业大学王浩勇教授介绍了本校基于大班教学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该研究从大班教学的实际学情出发,构建了翻转课堂和传统讲授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专业知识学习和竞赛类语言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立体化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建立了完善的评价体系。内蒙古科技大学王小琴副教授介绍了内蒙古科技大学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口语混合式教学设计。贵州师范大学李江骅副教授介绍了所在团队基于“产出导向法”的混合式分层英语教学,践行“教师主导、师生共建”,达成了线上线下多层次、多循环螺旋上升的教学效果。浙江传媒学院茅慧老师介绍了凸显传媒特色的英语学习的模式,基于Unipus平台的细化和延展,将无纸化考核和自主考核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了立体化考核模式。最后,胡杰辉教授从社会文化活动理论视角探讨了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跨校教研共同体发展策略。

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1603683187(1).png

专题研讨八发言学者

 

语用能力发展与二语学术写作

专题研讨十“语用能力发展与二语学术写作”由南京大学陈新仁教授主持,共报告了8项研究。西南大学何荷老师与江苏第二师范大学李梦欣老师通过分析中国英语学习者在硕士毕业论文中实施建议行为建构的权势关系以及采用的缓和策略,探讨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实施的学术建议行为是否得体。南京理工大学李娟老师研究了本族语者和不同英语水平的二语学习者在选择指称时所考虑的语境因素。南开大学李民副教授和江苏大学京江学院季超老师探讨了不同层次中国英语学习者关于名词性立场结构的使用情况,并且比较了他们与英语本族语者关于名词性立场结构的使用情况。南京大学陈新仁教授和刘浩博士通过比较30名中国第二语言高级学习者在外国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领域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探讨了元话语在学术批评中的应用。河南科技大学卢加伟副教授通过对比分析英语本族语者硕博论文和中国英语学习者硕博论文在文献综述中过渡标记语使用类别与频次的异同,考察了英语学习者书面语中的元语用意识及其二语语用发展情况。南京工业大学孙莉老师分析了国内硕士毕业论文引言、文献回顾、讨论和结论的元话语使用及其身份建构特征,发现国内硕士在论文中运用元话语建构的身份总体频率、评价者身份和对话者身份均显著低于国际期刊作者。中国民航大学杨昆老师以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学术写作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为例,采用实验的方式分析了显性教学是否能够帮助提升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南京大学陈新仁教授和西北大学张立茵副教授探讨了专家如何将学术引用作为话语资源,参与其评价者身份的建构。该研究凸显了作者在引用行为发生时的主体性,为写作新手提高身份建构意识、增强人机互动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1603683226(1).png

专题研讨十发言学者

 

身份认同与语言学习

 

专题研讨十一以“认同和语言学习”为主题,由国际关系学院边永卫教授主持,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Bonny Norton教授应邀特别为本场专题研讨录制了17分钟的视频发言,中国科学院大学孟艳丽副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芮晓松老师和童欣老师、中国矿业大学付玲毓老师、国际关系学院边永卫教授和已毕业学生孙一彦同学在该专题研讨会上分享了自己在认同研究方面的探索。Norton教授回顾了二十年以来她与中国学者高一虹教授、文秋芳教授、边永卫教授、许宏晨教授还有诸多中国学者和学生的学术与情感连接,特别感谢了外研社出版了自己著作《认同和语言学习—对话的延伸》的中文版,同时分享了自己与合作者目前的绘本故事研究项目,推荐了在线绘本。本场专题研讨的四个研究分别关注了北京中产阶级家庭对于学龄前儿童英语学习的投资、高校外语教师的家庭语言计划、能源英语专业学习者和英语专业学习者,探讨了身份、投资和想象共同体等与中国英语学习相关的概念和研究,多维且深入探讨了认同、投资和想象共同体等框架下和英语学习相关的鲜活的社会现象,旨在从社会学的角度多面阐释人们在语言学习选择、实践和成就方面的差异,凸显出认同、投资和想象共同体等概念的有效性与解释力。本场专题研讨,既回顾了认同和语言学习以往的研究,也展望了未来认同研究的深化与多样性。“认同”、“投资”、“想象共同体”在二语和外语学习领域中的提出,拓展了学者对于英语学习的理解,开始将英语学习和学习者认同放置于特定的社会场景下予以解读,也甚至延伸至英语学习者的终身成长。

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1603683270(1).png

专题研讨十一发言学者

 

基于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个性化学习

 

专题研讨十二“基于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个性化学习”由北京师范大学罗少茜教授主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已逐步发展为二语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这一背景,澳门理工学院温植胜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赵海永、南昌大学王丽萍副教授、曲阜师范大学邢加新副教授分别聚焦影响任务表现中的工作记忆、语言学能、任务动机以及语言焦虑四类个体因素展开研究。温植胜副教授基于听觉/执行模型,探讨了工作记忆的两大关键成分因素及其与任务特征和任务实施条件的相互作用对二语言语表现的影响。赵海永博士对语法习得中语言学能与语言结构语法难易度的相互关系展开了实证研究。王丽萍副教授的研究以英语写作教学任务为出发点,初步探究了任务动机与任务难易度两因素各自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邢加新副教授分享了其关于语言焦虑与任务复杂度对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任务表现的影响的实证研究。

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1603683308(1).png

专题研讨十二发言学者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East Asia —— Cases from China, Japan & South Korea

专题研讨十四“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East Asia —— Cases from China, Japan & South Korea”由北京师范大学陈则航教授主持。本场专题研讨的五位发言人聚焦中国、日本和韩国的基础英语教学,深入探讨了东亚三国基础英语教学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陈则航教授介绍了国内小学英文教材使用现状中的问题:缺少真实语境和合适的英文阅读材料,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还比较欠缺。为了改善这一情况,部分小学开始实践分级阅读,这一举措使得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显著提升。针对初中学生英文写作水平的现状,北京师范大学庄海滨博士详细介绍了Reading-to-Writing这一方法,并在实践过程了证明了其成效。日本东京学艺大学附属世田谷区小学Shota Kimura(木村翔太)老师展示了日本如何通过动漫影片寓教于乐,将英语课堂变为充满趣味性、受日本小学生欢迎的教学实践。该校的Koji Nabuchi(名渕浩司)老师通过分享自己的教学片断,展示了让学生在愉悦的玩耍时光中掌握英语的教学实践。最后,韩国学者Yeo Bom Yoon简要介绍了韩国小学英语教学的历史和现状。

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1603683347(1).png

专题研讨十四发言学者

 

七场专题研讨中,各位学者从自身教学实践与研究出发,就教师身份、教学方式、活动设计、教学评测等实际教学问题交流了经验,探究了理论;各会场听众踊跃提问,与诸位发言人进行了热烈、开放的讨论。各场充分、深入的专题研讨不仅推动了各教研团队的创新建设,更促进了海内外学者之间的互学互鉴,为世界各地英语教学实践与研究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