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见问题
外语教师情绪劳动研究
用外语讲中国故事
“云连接论”研究
如何选取理论框架
论文写作
研究方法选取
关于教学研究
审稿意见处理
审稿流程
作者资历
其他
1.如何确定选题?选题有哪些注意事项和方向?
首先,要明确选题是否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相联系。如果从理论出发,一定要有实践案例来演示该理论如何执行。如果从实践出发,最后一定要能够上升到理论,不一定是一个大理论,可能是一个微理论或一个教学原则,但不能只讲实践,比如一堂45分钟的课是如何上的。
其次,关于选题究竟选国外的还是国内的,我通过下面这个例子向大家呈现。最近有一位作者研究教师情绪劳动,这是国外后现代教师理论中的一种新理论,但是,她的研究对象是中国教师,并对国内的教学提出建议。我们期刊现在刊发的文章更多是国内的研究问题,这并不是说我们对国外的理论不重视,而是研究国外的理论一定要跟国内的情况相联系。当然,我们并没有计算过我们刊发的文章有多少研究国外的理论,有多少研究国内的理论,因为这不是我们决定稿件最终录用与否的标准,关键是一线教师读了你的文章以后,会不会觉得有灵感,有改进教学的愿望,或者说是否能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产生新的研究灵感。
总之,理论与实践、国外与国内要结合起来。
选题要有新意、有亮点,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能不能从这篇文章中得到启发,获得灵感,不能光是复制前人的研究。有教师可能会有疑问:我是一个新手,我早期做研究可能只能做一些复制性的研究。为了提高研究者的素质,复制性的研究是可以做的,但不一定都能很快发表。
另外,从培养教师素质的角度来看,每一个经验不丰富的教师都要通过行动研究,把别人走过的路再走一次,即experiential learning。虽然撰写的文章可能发表不出来,但可以把这种练习当作一个前期预备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慢慢发现一些问题,这也是大家正确对待实践,自己进行研究并发表论文的过程。
2. 是否接受综述类、语言加工、国际汉语教学方法、语言学史课程教学、非通用语种教学等方面话题的论文或教材研究的非实证论文?
如果非通用语种的教学论文只有实践,没有理论,是无法发表的,但若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论文,我们是欢迎的。
关于语言学史课程教学论文,例如教授文学、语言学概论的教师研究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只要研究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对教授类似课程的教师有所启发,我们也是欢迎的。
关于国际汉语教学方法的论文,如果还是借用传统的外语教育理论来研究国际汉语教学,可能我们就不大会刊登,但是如果基于国内新的理论假设,如续理论或产出导向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一些新尝试,如果有创新,能够对外语教育有所启发的论文,我们也是欢迎的。但是由于篇幅和版面有限,这类稿子不是我们的重点。
关于语言加工类文章,比如心理语言学方向的文章,我们是不刊发的,因为这类文章纯理论的内容更多,与我们的课堂教学联系比较少。
关于综述类文章,我们也不太希望刊发此类文章,比如对language processing的综述,因为对教学的启示不大,跟我们期刊定位不符。但是,如果是关于教学理论类的综述,对我们的实践及国内教学有所启示,是可以的。不过,综述类的论文实际上不太好写,究其原因,一是原始材料非常多,二是要梳理得特别清楚,三是要能够对未来的研究进行预测。要写好综述,一般来讲,都需要做一个博士论文,或者一直从事某方面研究的学者来完成,国外有期刊专门邀请在某个领域做了几十年研究的学者来撰写综述类文章,若自己的研究不够就来撰写综述类文章,这样的文章可能很难发表。
关于教材研究的非实证论文,文老师曾经在国内某期刊发表过一篇关于外语教材编写原则的文章,虽然这是一篇纯思辨性文章,但是基于作者多年编写教材的经验和教学经验凝练出来的原则,对现在的外语教材编写仍有指导意义,那么这类观点性文章是可以刊登的。但是,这类文章通常需要作者具备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某个领域有自己的看法,提出来的观点有新意,比如怎么建设新文科,这就是非实证性的。
3. 请问期刊对外语课程思政类教学文章有没有特别要求?
外语课程思政研究不要空谈理论,要有案例,案例要有理论依据。
4. 现在有一些期刊采用邀请权威学者组稿的方式收集稿件,请问主编老师们对此怎么看?这对学术生态会产生哪些消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硕博生及刚毕业的青年学者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学术发表生涯?
首先,我们确实邀请某些学者组稿,但不都是权威学者的稿件,我们邀请的通常是对某个研究领域有新意的文章。
其次,组稿的文章也是按照正常程序审稿的,并不是说只要是组稿文章,我们就会刊发,所以对学术生态不会产生什么消极影响。实际上,我们是想让研究有专长的人能够引领学界的研究。
对于硕博生及刚毕业的青年学者,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研究领域,结合自己在硕博期间做的研究课题,进行深挖、拓展,但每年计划发表的论文数量是没有办法决定的,因为能否发表不取决于作者自己。
5. 请问老师们平时如何保持紧跟领域前沿,紧跟时事?如何了解前沿理论?
首先,要经常阅读最新的期刊,以了解最前沿的内容。其次,多关注国家颁布的文件,多听新闻联播,多看教育部网站,以了解时事,明确国家对我们的要求。总之,自己要不断学习,如果仅仅完成硕士或博士论文就不再继续学习,很快就会和前沿或时事脱离。
6. 选题怎样才能上升为一个有价值的学术问题,从而提高论文的内涵和意义?
确定论文研究选题至关重要。具体的论述方法包括对文献进行梳理,通过实证数据进行论述,通过理论或逻辑推论进行论述等。一篇论文的核心是论点,要从根本上对一个问题进行论述,要提出新颖的、有价值的论点。
7. 将前人得出的教学模型运用于自己的教学来做研究有意义吗?
可以参考前人所做的一些研究工作,但是要提出自己的新发现或在教学过程中比较独到的见解。无论是进行教学研究、语言学研究,还是其他方面的研究,敢于提出自己的论点是非常重要的。在学术成果产出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基于自己的观察,找好研究视角,在前人广阔的研究中挖掘尚未提及的观点,进一步拓展空间、润色研究内容。此外,老师们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要坚持独立思考、进行问题思辨。
8. 有价值的选题是源于大量阅读文献,还是多实践观察、反思,从而获得有新意的话题呢?
这两个方面都很重要,既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积累研究理论基础,接触最新文献;也需要多在实践中观察和反思,以获得有新意的话题,最重要的是提出自己的观点。
9. 期刊会接受关于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和外语学生就读经验的研究吗?
这两类研究是符合期刊定位的,但我们要明确以下两点:第一,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应当是课堂内外的自然环境下的学习研究,而不是在实验室严格的条件下进行的实验。研究方向可以是二语习得、心理语言学等,但我们重点关注二语习得、教学课程、教材编写、测试评估、教学课程实践等。第二,近期收到的这一类稿件主要涉及教学技术的运用、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并没有更多地呈现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成效。我们特别关注如何体现外语学习的特殊性、外语教学的特殊情境以及外语教学要求。
10. 小学英语论文的选题、内容、立意、论点应该如何提取和论述?小学英语课题应该怎么做?
第一,好的选题是有新意、有亮点的,可以选择自身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分享可行的解决方法,为其他老师提供一些借鉴。第二,在不同学段的教学中,如果要应用一个新的教学法,不能单纯地照搬,需要反复地进行行动研究,不断改良研究方案,提炼教学策略或路径,还需要站在读者的角度,要思考读者从这篇文章中,能得到哪些教学启示和灵感。
11.外语界近年来的研究问题越来越广泛,留给课堂教学类的版面有限,一线教师该如何面对教学和研究的割裂?
外语教学类文章应该既包括理论又包括实践,不能单纯地阐释理论,只在文章结尾提出一点教学启示。建议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依托自己的教学实践,提炼供其他教师借鉴的策略、原则和路径等微理论。有两条写作路径,第一从理论出发,用实践案例来演示该理论如何执行;第二从实践出发,最后上升到理论。
12.审稿意见中说选题有价值,但创新性不够,应该怎么努力修改?
创新性基本上包括研究方法创新、理论创新和研究数据创新,可以试试从新的研究方法、理论和研究数据上挖掘新角度。
13.如果运用扎根理论做教学设计研究会存在创新性不够的问题吗?
运用扎根理论做的研究一般是质性研究,一般不会存在创新性不够的问题。因为扎根理论的目的就是要提出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所以还是有一定创新性的,不会因为创新性不够而被拒稿。比如,以我们《外语教育研究前沿》期刊为例,一定是以教师关注的问题为研究重点。
14.如何把握热点话题?
关于期刊热点话题,一是多看看期刊新刊发文章关注的研究话题;二是多多了解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教学重点课题,可以从这些角度来思考、挖掘文章选题。
15.在研究初期如何判断自己的选题有没有价值?是否值得进一步研究?
以外语教学类文章为例,研究价值取决于是否解决了老师们实际面临的问题。例如,很多非通用语语种专业的学生从大一开始就不太想学这门语言。针对这种情况做出假设,可能是因为学生对语言的基本认知不足,所以缺乏学习动机。接着,设计研究方案,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语言,看看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在充分了解这门语言后,认识到了语言的重要性,增强了学习动机。那么,研究结果对于其他非通用语语种老师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思路,这是很有价值的。
16.请问贵刊是否有课程思政专栏?
本刊在2021年第4期发表了“用外语讲中国故事专栏”,三位作者杨华老师、崔琳琳老师和孙曙光老师,分别从外语数字化叙事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演讲模块教学、跨文化模块教学等不同角度,探索他们如何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寻求课程思政的价值内容属性、彰显课程思政的教育实践属性。
概念解读
1.教师的情绪劳动和情感劳动是同一个概念吗?
情绪劳动和情感劳动这两个翻译本身没有特别大的差异,主要看在哪个学科运用得比较广泛,比如在教育学领域,情绪劳动、教师情绪使用更广泛。在外语教育领域,古海波、顾佩娅(2015)和胡亚琳、王蔷(2014)均使用“教师情感”这一表述,相应地,情感劳动较多被使用。
关于情绪和情感这两个词的差异,有人认为情感的范畴可能更大些,使用教师情感,一是因为情感这个词在外语教育研究历史上早就存在,如情感因素在二语习得中的影响。二是因为情绪一词在汉语的语义蕴涵中具有贬义,如“这个人好像有情绪”给人一种负面感觉,为了表示emotion是一个中性词,因此翻译为情感。
目前国内相关文献,既有教师情绪劳动,又有教师情感劳动,但其对应的英文表述均是emotion labor,则其差异可以忽略不计。
阅读情绪劳动的经典著作或早期的研究文章,可以发现emotion的翻译更倾向于情绪。因为情绪是一段相对强烈但又比较短促的内部体验、心理历程或一个事件。而情感相对来说是长期的、比较稳定的一种心智状态或倾向。情感的强度稍弱,不会有特别明显的变化,比较稳定,且缺乏明显的意向性。相反情绪劳动的过程恰恰体现出特定的原因(如情境、事件、关系)会激发非常强烈的特定情绪,并且存在于一个有始有终的短期事件中,能够呈现出我们如何去调控强烈而短促的情绪。因此,严格来说,情绪劳动更准确。但我们的确要尊重国内文献的翻译习惯,尤其是各个学科的翻译习惯。
在英语文献中,最早提出emotional labor这个术语的是Hochschild,emotional这个词在英语中也带有一种贬义,往往表示一种冲动,不够理性,甚至是任性。这也是后来一些学者,如Sarah Benesch教授建议将emotional labor改为emotion labor的原因。emotion本身比较中立,与labor搭配可以避免emotional带来的贬义。
推荐文献:
古海波、顾佩娅,2015,国际教师情感研究进展的可视化分析及其启示[J],《外语电化教学》(3):50-56。
胡亚琳、王蔷,2014,教师情感研究综述:概念、理论视角与研究主题[J],《外语界》(1):40-48。
2.就新手教师在师生交往中的情绪劳动这一选题构思过小论文,但不太清楚关键事件法用于研究这个选题的规范操作和适用性。
关键事件法是在案例研究中使用得越来越多的一种方法。Hargreaves在1998年做过一系列研究,探讨美国教师的情感,具体操作是询问教师在与学生、家长、同事、领导交往时,最开心的一件事是什么?最不开心的一件事是什么?然后对收集到的故事进行内容分析,最后得出教师在人际交往中的情绪体验,这是一个比较典型,也是关键事件法用得比较好的案例。
推荐文献:
Hargreaves, A. 1998. The emotional practice of teaching [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4: 835-854.
3.刚接触这一话题,请教专家们应该如何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深入学习和研究?如果以此话题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该怎样切入,如何进行研究设计?
外语教师情绪劳动研究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理论视角、研究话题、研究方法。首先是理论视角,包括心理—控制取向、建构—诠释取向、批判—行动取向三大理论视角,其中批判—行动取向视角的研究较少。其次是研究话题,可以关注高校教师、中学新教师、职前英语教师(师范实习生)等不同类型的教师。最后是研究方法,可以使用量化或质性研究方法,目前使用比较多的是访谈、案例素材、情感日志等,如果想要对情绪劳动变化与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影响等进行更加细致的研究,可能需要更长期的数据收集过程。
刚开始接触教师情绪这一领域时,可以先阅读比较经典的文献,如尹弘飚老师在2016年发表的文章,然后阅读该篇文章参考文献中的一些重要文献,采取滚雪球的方式,并梳理情绪劳动的概念、教师情绪劳动的概念、策略的分类、情绪规则、研究启示和讨论等,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形成比较清晰的脉络。除此之外,还要关注最近新发表的文献,如System期刊上发表了很多相关文章。
关于对教师的情绪劳动进行长期调查,以新手教师为例,最开始偏向使用表层扮演、深层扮演等策略,但可以研究随着时间变化(如半年、一年、两年),教师对这些策略的偏好有没有改变呢?发生改变的因素有哪些呢?是否因为教师的情绪智力提高了或教学经验增加了,还是其他原因呢?当然,除了从教师的角度去研究情绪劳动,还可以采访学生,看看学生对教师的情绪劳动有什么样的认识,通过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数据为文章的观点提供证据。
在撰写论文时,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第一,选题要具体,否则很难有理论上的突破。第二,一定要重视文献,先要研究透文献中特别经典、做得特别好的研究,厘清研究设计的思路;同时,还要关注特别好的、权威的,或者最新的一些文献中提出的本研究的局限之处、未来的研究方向等,从中获取研究启示。
推荐文献:
Yin, H. 2016. Knife-like mouth and tofu-like heart:
Emotion regulation by Chinese teachers in classroom teaching [J]. 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19: 1-22.
4.想了解一下目前语言教师情绪劳动和语言政策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国内的语言教师情绪劳动研究较少且不是很充分,对英语教师或外语教师来说,可以继续深入挖掘和探究。目前国内还鲜有关于语言教师情绪劳动和语言政策的相关研究,国外的System期刊在2022年第105卷刊登了Lee Her和Peter I. De Costa的文章“When language teacher emotions and language policy intersect: A critical perspective”,两位作者专门探究了语言教师的情绪和语言政策,虽然未直接提及语言教师情绪劳动,但已经把语言教师情绪和语言政策联系起来了。
丁晓蔚等学者于2022年在Sustainability期刊第14卷第3期上刊发了文章“Spiral Emotion Labor and Teacher Development Sustainability: A Longitudinal Case Study of Veteran College English Lecturers in China”。从标题来看,并没有直接提及语言政策,但文章主题是语言教师情绪劳动,在进行内容分析时,因为要梳理语言教师情绪劳动历时研究、变化趋势及其螺旋生成发展的特点,因此在文章讨论部分提到了我国的语言政策,尤其是大学英语课程的地位等给大学英语教师情绪劳动带来的影响。
另外,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很多民族语言方面的政策,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的语言、教师的情绪劳动是怎样的?其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除了语言政策,一些教育政策,如“双减”政策下英语教师的情绪劳动如何?这也是一个特别值得研究的问题。
最后,对语言教师情绪劳动和语言政策相关研究感兴趣的教师可以在搜索文献时扩大搜索范围,除了搜索标题,还可以搜索主题,甚至是摘要,因为有些标题可能没有直接把语言教师情绪劳动和语言政策联系起来,但在具体研究内容中可能有所涉及,从而给研究者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通过这种方式,学者很有可能找到相关文献,若未发现,则说明这一选题十分值得去探究。
研究方法
5.请问情绪劳动对比分析有意义吗?问卷可编制对比研究吗?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年第3期刊发高原老师和崔雅琼老师的《英语教师在教学改革中情绪劳动变化轨迹的质性个案研究》一文,文章表明情绪劳动对比分析是有意义的。当然,也可以把情绪劳动、教师主体性、教师身份等综合起来考虑,从而进一步开展相关的对比研究。
目前广为接受的情绪劳动量表,包括教师情绪劳动量表,基本上是对情绪劳动策略进行测量和分析,如果想进行对比分析,可参考丁晓蔚老师预计在2022年发表的一篇文章的思路。该文章探究教育信息化情境下高校外语教师的情绪劳动策略,参照尹弘飚老师的教师情绪劳动策略量表(针对学生或家长设计了13个问题),根据教育信息化这一特定情境及高校外语教师在职业生活中特定的、比较典型的互动对象,除了量表原有的策略维度,又增加了2个互动对象维度,分析高校外语教师面对不同互动对象(包括学生、同事、行政人员)时的策略,最终生成的问卷包含27个问题。问卷的信度、效度也比较理想,感兴趣的教师可以持续关注该篇文章的刊发情况。
6.情绪劳动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究竟有哪些关联?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教师劳动效率的提升会有多大影响?如何将其运用于解决教师因情绪导致的职业倦怠、厌教、敷衍了事等现实问题?
探究以上问题更多采用量化研究。有些文献探究的是与情绪劳动有关的因素,如教师的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即教师能够准确地识别自己的情绪和他人的情绪,以采取合适行为的能力,可以简单理解为情商。如果一位教师的情商较高的话,他的情绪劳动策略使用会更加多样,教学实践可能也会更好。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如教师是否具有幽默感?师生关系如何?机构文化怎样?这些都会影响教师的情绪劳动策略。实际上,情绪劳动是教师个人与环境之间进行互动的接口。
7.怎样测量教师情绪劳动?情绪劳动有哪些量化指标?
有以下几个量表和大家分享。一个是尹弘飙老师在2012年开发的情绪劳动策略问卷,针对所有教师,不一定是外语教师,另一个是东北师范大学刘宏刚老师及其同事发表在Frontiers in Psychology期刊上,针对我国外语教师情绪劳动的问卷。
基于量表的情绪劳动量化研究非常丰富,其中最基础、最传统的量表,包括尹弘飙老师在2012年开发的情绪劳动问卷,均是基于Diefendorff等人在2005年的一篇文章开发出来的,该文章的情绪劳动量表针对泛泛的员工,而尹弘飙老师在2012年本土化的量表专门针对教师,因此量表中的问题是针对学生的一些表述(items/statement)。
这些量表都是基于Hochschild及其追随者最传统、最经典的三个策略:表层扮演、深层扮演和真实表达。除此之外,Gross在2007年和2014年提出了情绪调节过程和策略模型,并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开发了不同于基于表层扮演、深层扮演和真实表达三个策略的量表,Burić等人在2017年基于Gross的模型开发了教师情绪调节量表,其中教师情绪劳动策略包括避免情境、积极修正、重新评价、抑制、减少张力等。
在Frontiers in Psychology期刊上,刘宏刚老师和张军老师最近组了一期特刊,主要讨论Language Teacher Psychology,有一些文章也涉及外语教师情绪和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
推荐文献:
Yin, H. 2012. Adaptation and validation of the teacher emotional labour strategy scale in China [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2: 451-465.
Diefendorff, J. M., M. H. Croyle & R. H. Gosserand. 2005. The dimensionality and antecedents of emotional labor strategies [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66: 339–357.
Burić, I., Z. Penezić & I. Sorić. 2017. Regulating emotions in the teacher’s workplace: Development and initial validation of the teacher emotion-regulation scal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ess Management 24: 217-246.
Li, H. & H. Liu. 2021. Beginning EFL Teachers' Emotional Labor Strategies in the Chinese Context [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21.737746
Liu, H., L. J. Zhang & V. Greenier. 2022. Language Teacher Psychology: New Perspectives in Multilingual Contexts. https://www.frontiersin.org/research-topics/21829/language-teacher-psychology-new-perspectives-in-multilingual-contexts
8.想请教一下老师们对情感日记这一方法的评价,不知在具体操作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首先,记日记时,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要记录产生了什么情感。其次,什么让你产生了这种情感?最后,你从这个情感经历里学到了什么?或者可以记录一些情感上的表现,或者是如何去调节自己的情感,往往这就是情绪劳动。所以,可以多阅读一些使用这些方法的质性研究文献。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期刊在2021年刊发的“Teachers’ emotional labor in response to daily events with
individual students: The role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quality” 的数据收集方式就是教师记录的日志,该研究是一个长期研究,探究教师对师生关系的看法是否会影响教师的情绪劳动策略。
论文发表
9.外语教师情绪劳动也属于教师教育,但在教师教育研究这样的期刊上似乎很难发表,这类研究的目标期刊是不是比较有限?
这的确是所有进行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的学者遇到的一个困境,研究外语教师的论文投到大教育的期刊上,会被认为只研究了一个学科,范围太小。如果能够在外语类期刊上发表,是比较好的。《外语教育研究前沿》支持学者从事类似于外语教师情绪劳动这样的研究,如果老师们对这样的话题感兴趣,可以向《外语教育研究前沿》投稿。
此外,在寻找目标期刊时,我们可以先去找一篇和自己的研究非常相关的文献,观察论文作者引用的文献通常发表在哪些期刊上,然后以此为切口去探索哪些期刊比较容易刊发外语教育或教师教育类的文章。
关于中国故事
1.对中国故事的界定有哪些范围?
关于中国故事,从不同的角度、领域有不同的理解。大学生的真实生活故事只是其中一方面。中国故事并不局限于叙事,也可以是信息,如中国制造、中国5G建设、中国高铁等方面的信息也属于中国故事;另一种是阐述观点,如让学生针对外媒对中国孔子学院和孔子思想的一些误读和误解,来写反驳性的文章,这也属于中国故事。但是从讲述形式的广泛性来说,真实的个人生活故事,是所有大学生都可以讲述的,而且是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讲述内容。
2.对于中国故事素材的版权问题,原作和译作的评价标准不一,国际上的认可度也不确定。如何选择中国故事的素材?如何寻找中国故事相关资源?
我们要求学生呈现原创故事,不能翻译或改编期刊、报纸上的内容,或由一些零散的内容拼凑而成。在进行数字化叙事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严格遵守使用图画、背景音乐、视频等素材的版权要求,要寻找具有使用权的素材,在作品最后声明所引用内容等。选择哪些中国故事的素材和相关资源取决于想呈现的中国故事。我们现在做的项目是讲述真实个人故事。讲述个人故事,要进行自我反思;讲述周围人的故事,则需要采风、访谈、查阅相关资料,从不同的视角反复锤炼故事线,以叙事框架来呈现。
3.纯粹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和用外语讲中国故事之间有什么区别?怎么确认这个故事吸引人?怎么确认外国朋友能听得懂?听得有趣?能够接受?
首先,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和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应该属于两种文体。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像说明文,偏向比较客观的视角,倾向于说清楚故事内容是什么。例如,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科学的解说或介绍,如介绍京剧、《清明上河图》;或对客观、抽象事物进行阐释,如介绍二十四节气,使国外的受众对中国文化有一些了解,从而获得一些有关中国的知识。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更像记叙文,偏向讲述者的主观视角,侧重讲述发生的事情,也可以讲述自身故事或访谈故事。通过叙述的方式讲述带有寓意的故事,一般注重描述事情的过程,强调情节的跌宕起伏,情感上的冲突及其中蕴含的中国人的价值观。
其次,可以从情节编排和共情两方面着手,以期更好地吸引受众。就像看电影一样,不同的情节编排,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还要让受众与故事的主人公感同身受,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刺激。
最后,在语言表达上要符合受众的语言表达习惯,可以归纳为“在求异中求同”。“求异”指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虽然受众可能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事情表示感兴趣,但是这些可能离受众的生活比较远。在传播过程中,还要“求同”,就是落实到情感,并解释具有中国特色的事情,使它符合受众的语言表达习惯。
4.讲故事是不是涉及口语或书面语的语步?在词汇表达方面应该如何把握?怎么用词?
首先,外语数字化叙事从语言风格上讲既不同于书面叙事,也不是口语风格,而是类似于有准备的即兴演讲。讲课时也借鉴了美国演讲修辞学教授斯蒂文·E. 卢卡斯提出的关于演讲语言的四条评价标准: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生动性和得体性,即让中国大学生用英语讲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使用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叙事性语言文体,以准确流畅、简洁明快、形象生动的语言来呈现故事内容、更好地引发听者的共鸣。
其次,用词方面可以重点关注语言的简洁度和生动性,可以参考以下几点来评价学生的文本:从简洁度看,是否避免了抽象晦涩的词汇、使用听众易于理解、表达具体清晰的词汇,用词是否不重复、不冗赘,句子是否通俗易懂、无长难句;从生动性看,是否用了丰富的词汇和变化的句式来细致地描写人物或环境,以烘托人物的性格、制造悬念或营造戏剧冲突,是否恰当使用设问、反问、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段增强表达效果,是否恰当使用押韵、谐音等修辞手法让语言更有韵律和节奏。
5.如何传播中国故事?哪些讲述方式比较有效?
一是落脚点在故事本身,无论是讲述个人的亲身经历,还是他人的故事,都要进行深度挖掘,要包含真情实感,要包括人物、情节、冲突等故事的基本要素,可以通过访谈等形式来体察和挖掘真实生活故事。二是真诚地分享中国故事,在表述上要体现大学生的风采,呈现积极向上、不自傲自夸的态度。三是要有受众意识,要考虑受众的语言表达习惯。
6.因为英文演讲教材里中国文化是失语的,从课外补充演讲素材又有点刻意。请问从哪些教材里可以挖掘英语演讲素材?
老师们可以参考外研社引进出版的《演讲的艺术》一书,该书的课后思考练习题,附录中的演讲素材里都有许多中国元素。此外,演讲课仅靠一本教材,肯定是不够的,还需要补充其他内容,尽量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如傅莹大使的演讲,也可以补充从外国人视角讲述中国话题的演讲。
“用外语讲中国故事”论文写作
7.“用外语讲中国故事”这一话题比较宏大。请问可以从哪些角度来撰写论文,是从叙事角度、教学方法、跨文化交际,还是对外翻译角度?
老师们可以从叙事角度、教学方法、跨文化交际、对外翻译等角度来撰写“用外语讲中国故事”论文,但是要看选取的角度是否具有创新性。比如,数字化叙事视角,以前国外的研究是基于他们的本土语言来讲数字化叙事,而现在我们是用外语讲中国故事,是以跨语言的方式来构建框架,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8.关于这一话题,请问有哪些相关理论?在构思论文思路时觉得缺乏理论深度和高度,想多了解本土的理论知识,希望老师们多分享一些案例。
在外语教育领域里,用外语讲中国故事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话题,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理论来指导这方面的研究。外语数字化叙事能力框架是一个创新性尝试。例如,我们可以进一步挖掘外语数字化叙事能力框架包括哪些内容?该框架与传统的语言能力构架有什么不同?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这些都可以依赖外语教育教学相关的经典理论,进一步深耕和深挖。此外,数字媒体素养也是一个新兴话题,通过短视频进行国际传播,也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提升学生的传播素养。用外语讲中国故事可以与思政教育结合,深入探索思政的具体内容、途径和效果;与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的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融入不同类型的外语课程设置当中。大学生国际传播能力的培养是当前的重要议题,外语教育界的实践者和研究者都在从不同视角、采用不同方法、根植不同实践进行积极构建。我们一线教师一直在不断地实践、探索和创新,也非常欢迎更多老师参与到这一领域。
9.对于“用外语讲中国故事”这一话题,缺乏教学实践。请问如何在课堂上实施教学或有效融入“用外语讲中国故事”?如何建立起长效的机制和合理的架构?
第一,可以和课程结合,如在希腊罗马神话的课程中融入一些中国故事,让学生做对比,这其实就是用外语讲述中国的故事。第二,可以根据课程单元主题设计讲中国故事的环节,如在英语课的presentation环节,根据单元主题Medicine and Emotion,让学生讲一讲关于中国医患关系的故事。第三,可以结合教学设计课外实践活动,如体育大学的学生可以讲述中国的体育故事。最后,建立长效机制需要在整个学期都结合教学内容融入讲中国故事,并不仅仅是在一堂课上讲一个故事。
10.哪些好资源可以用于“用外语讲中国故事”教学实践?
资源大概可以分为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纸质资源包括纸质书籍、期刊文章,如《在彼处:大使演讲录》《演讲的艺术》;网络资源如“中国好故事”平台、CGTN、China Daily、Beijing Review,另外,还有MOOC中国“实用教学工具:数字化故事讲述”。
推荐文献:
Anderson, C. 2016. TED Talks: The Official TED Guide to Public Speaking [M].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Carnegie, D. 2006. Public Speaking for Success [M]. New York: Jeremy P. Tarcher/Penguin.
斯蒂文·E. 卢卡斯,2010,《演讲的艺术(第十版)》(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傅莹,2011,《在彼处——大使演讲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王冠,2021,《让世界听懂中国》[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中国好故事”平台,详见网址:http://chinastory.cn
MOOC中国“实用教学工具:数字化故事讲述”
11.学生反思有具体的问题引导吗?还是让学生想到什么写什么?除了反思,还会对学生进行访谈吗?
学生反思涵盖三个方面:gain表示收获,problems表示问题,suggestions表示建议,简称GPS。老师如果想通过学生反思来反哺教学,可以设置一些具体的问题,例如,在故事写作中遇到什么问题,听完老师的讲课后还有哪些疑惑,对哪一个课程环节印象比较深刻,也可以根据老师们的研究设计一些问题。如果老师们觉得学生反思数据还不够的话,可以补充一些学生访谈,更好地了解教学情况。
12.目前正在申报相关课题,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在高职高专院校具体实施开展,特别是如何结合学生英文写作能力来培养学生数字化叙事能力,对于英语水平不高的高职学生怎么开展教学比较好?
关于讲好中国故事,主要因素不仅包括学生的语言水平,还包括跨文化意识、叙事能力、数字传播素养等。我觉得很多高职高专学生在这些方面很有优势。另外,讲故事除了讲自己的故事,也可以进行信息的传播。例如,可以让学生在职场环境中用英文介绍景点、推荐产品或直播卖货。这种真实世界中的英语使用,可以调动学生全方位的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水平不高并不会成为进行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的一个很大的阻力,相反,参与具有真实意义的活动过程,可以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
13.想从叙事学研究角度探讨“用外语讲中国故事”,请问教育目标分类情感领域研究与外语叙事要如何结合?想请专家解答叙事结构中的“评价”。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情感领域研究可以提供一个抓手,可以依据情感的内化过程把整个讲故事的环节串起来,观测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变化;也可以深挖情感领域其中的一个环节,考察学生在这个环节中的情感投入、情感内化过程的特征。另外,学生在叙事评价方面遇到的困难比较多,可能由于受到中文叙事模式的影响,在评价方面做得不是特别好,所以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可以进一步探究。关于叙事结构中的评价,可以借鉴William Labov的经典叙事学理论,其中对叙事评价有非常详细的论述。
推荐文献:
Labov, W. & J. Waletzky. 1967. Narrative analysis: Oral versions of personal experience [A]. In J. Helm (ed.). Essays on the Verbal and Visual Arts [C]. Hillsda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2-44.
D. R. 克拉斯沃尔、B. S. 布卢姆,1964/1989,《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二分册):情感领域》(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Handbook П: Affective Domain)[M],施良方、张云高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4.学生的数字化叙事的视频最好是原创的,但是在实践中,学生在用英文讲故事的视频大多是利用网上的资源,删去汉字字幕,进行英文翻译并配音。调研显示大部分高职生(包括我们老师在内),视频制作能力有限,仅限于简单的剪辑,请问专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大学生使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最为核心的点还是故事本身,最重要的是故事要能打动人,要完整、清晰、具有可理解性。音图、动画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学生可以在完善故事本身的情况下,用掌握的技能更好地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出来。短视频制作的技能,是新时代背景下所有人面临的挑战,是师生可以互为资源、相互学习、互通有无的宝贵机会。这个过程不仅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也可以促进教师成长。
关于共同体组织运营实践
1. 云教研共同体/虚拟教研室建设的要求和方法有哪些?
陈浩老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2021年7月12日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试点建设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建设一批类型多样、动态开放的虚拟教研室,建强基层教学组织,引导教师回归教学、热爱教学、研究教学,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这一要求指明了虚拟教研室建设的根本任务、建设核心点、依托的技术内容和建设目的。虚拟教研室的具体建设任务包括创新教研形态、加强教学研究、共建优质资源、开展教师培训四方面。下面以云教研共同体的建设要求和方法为例来说明虚拟教研室的建设。
云教研共同体成立于2020年5月16日,属于教学研究改革类型的虚拟教研室,其建设目标包括隐性和显性两方面。隐性目标是帮助所有共同体成员成长为不断谋求发展、不断完善反思、善于合作、善于反思的教研带头人;显性目标是指导共同体成员成为POA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成员需要能够解释POA理论、用POA教学、从事POA研究,并能对POA理论进行改造和完善,以解决外语教学中学用分离的问题。这一建设目标完全契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出的建设方针。

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方法可参考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框架(文秋芳、张虹 2019),从成员、目标、中介、机制四个要素来切入。虚拟教研室的成员包括三类:总负责人、促研员和学员。第一类成员是总负责人,也是团队带头人。带头人负责虚拟教研室的整体设计,参与实施、评估和活动调整的全过程,要具备全局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团队领导力、组织协调能力、奉献精神,善于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教研活力,把大家紧密团结在一起。如果是校本虚拟教研室建设,团队带头人最好是实体教研室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以便在组织中更好地发挥引领、协调和沟通作用。第二类成员是促研员,在大型虚拟教研室的建设中,总负责人要充分考虑并结合虚拟教研室的建设任务性质,优选促研团队,因为促研员是集体领导小组成员,也是虚拟教研室运行的帮助者、激励者、学习者、研究者,他们非常熟悉和认同共同体的建设目标,是大型虚拟教研室建设的中坚力量。第三类成员是学员,不再展开论述。
虚拟教研室的目标从性质维度分为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从时间维度分为总体建设目标和阶段性建设目标。很多高校都在建设校本虚拟教研室,校本虚拟教研室的总体建设目标要紧紧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校本问题,促使虚拟教研室的学习活动具有针对性,能够开花结果,获得学校的支持;阶段性建设目标包括各类研究成果,如建设一流课程、精品课程,申报教研项目等。在实现阶段性建设目标的过程中,要重视虚拟教研室成员的教师发展,培养他们成为教学名师和骨干,争取每年每个学期都能产出一些可见成果,如高水平论文发表、教研项目申请、职称晋升等,以增强成员的成就感、自豪感和凝聚力。总体而言,总体建设目标和阶段性建设目标需要结合起来。
虚拟教研室建设的中介分为人和物两种。依据社会文化理论,人类认知活动是通过社会和物质环境的互动而得到发展。在校本虚拟教研室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依托中介人和中介物,辅助学习活动,实现建设目标。中介层面的人既包括他人,也包括自我。虚拟教研室建设要营造好的共同体文化,在成员间建立良好的社会连接和情感连接。中介层面的物有抽象的物和具体的物。以云教研共同体为例,抽象的物包括POA理论、教学原则、教学假设、研究方法等;具体的物包括POA文献、研究计划、学员回答问题的共享文档、学习反思日志等。
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机制包括约束机制和推拉机制,以云教研共同体为例,约束机制体现为参加云教研共同体的成员均与总负责人签署协议,承诺按时定量完成共同体布置的学习任务,确保出勤率,遵守学术规范等。在校本虚拟教研室建设中,成员也应该遵守一定的约束机制,积极配合共同体建设的要求。推拉机制表现为认知—社会—情感三方面的推拉。如何推拉,“云连接论”研究专栏的文章已进行了说明。只靠约束机制,虚拟教研室行之不远,只有产生学习成效,虚拟教研室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持健康的运转。
2. 云教研共同体的学习目标是POA,能否把其他教学法纳入学习范围,共同组织学习?
推荐文献:
文秋芳,2018,“辩证研究范式”的理论与应用,《外语界》(2):2-10。
邓海龙,2018,“产出导向法”与“任务型教学法”比较:理念、假设与流程,《外语教学》(3):55-59。
文秋芳、张虹,2019,跨院系多语种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外语界》(6):9-17。
文秋芳、毕争,2020,产出导向法与任务教学法的异同评述,《外语教学》(4):41-46。
文秋芳,2022,“云连接论”的构想和应用,《外语教学与研究》(1):66-78。
3. 云教研共同体/虚拟教研室的优点和不足分别是什么?
张伶俐老师:云教研共同体/虚拟教研室的优点有如下几点:
首先,虚拟教研室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使教研工作更加动态和开放,并打破了沟通壁垒,使跨院系、跨学校、跨地区的人员组成实现灵活叠加,来自不同院校的教师提供了多种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在思想上不断碰撞,真正实现了教育部提倡的基层教学组织年轻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新需求。
其次,虚拟教研室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沟通更加便捷,目前云教研共同体的各项活动均在钉钉平台完成,为了更好地实现其中一些主要需求,如大班通知、反思分享、文献传递、聊天互动、教研室开会,云教研共同体采用分层架构,钉钉群里有全体成员群、促研员群、助理促研员群、核心促研员群、小组群等,以上均是虚拟教研室的优势。
不足就是与线下共同体相比,网络条件下的成员难以开展面对面交流,成员之间素未谋面,彼此也不熟悉。此外,容易受到网络的限制。例如,我们活动时为避免网络卡顿,要求不发言的人关掉视频和音频。实际上,最大的难点或痛点是组织者难以看见或把握学员参加活动的状态,难以判断有效的活动是否能够真正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理论指导,学员就容易搭便车,容易滥竽充数。鉴于上述原因,文秋芳教授构建了云连接论,来指导云教研共同体的活动。
4. 云教研共同体的建设基础是什么?如何结合院校和地方特色建设云教研共同体?
张伶俐老师:除了前面提到的目标、成员、中介和机制四要素,云教研共同体的组建其实有非常扎实的前期基础。文秋芳教授在过去十年组织过三个线下学术共同体,包括北外的校本团队、跨校共同体和跨院系多语种共同体,在领导、组织和运营学术共同体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同时产出了系列学术成果,包括刊发在《现代外语》2011年第1期的《探究我国高校外语教师互动发展的新模式》,刊发在《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3期的《大学外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理论框架》,2020年出版的专著《产出导向法:中国外语教育理论创新探索》,2021年出版的著作《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文秋芳教授在十年前就开始着手创建学术共同体,并且完成了第一期云教研共同体的建设,经验非常丰富,以上是关于云教研共同体的建设基础。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的建设类型包括两个方面:1)在建设范围方面,虚拟教研室分为校内、区域性、全国性教研室。鼓励试点建设全国性、区域性虚拟教研室。2)在建设内容方面,虚拟教研室分为课程(群)教学类、专业建设类、教学研究改革专题类教研室等类型。第二期云教研共同体属于教学研究改革类的全国虚拟教研室。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为例,2022年获批的虚拟教研室有课程群或课程教学类,如大学思辨英语课程虚拟教研室、英语课程群虚拟教研室,是以一门课程或一个课程群为基础来建设虚拟教研室。“产出导向法”云教研共同体属于教学研究改革类。除此之外,还有一类是专业建设类虚拟教研室,如同济大学的俄语专业、河北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基于某一门课程或某一个课程群、某项教学改革项目、学科专业等来建设虚拟教研室。除此之外,第一期和第二期云教研共同体根据学员提交的研究计划或研究主题进行了分组,如学术英语课程、大学英语课程、ESP课程、多语种教学、教材改编和使用、基于驱动—促成—评价教学流程的研究。我们还可以根据院校自身的特色来确定一些研究主题,如医学英语、军事英语、农业英语,以此来凸显地方特色或行业特色。
关于共同体的研究
目前已有的线上共同体研究所采用的理论视角多元,包括社会文化理论框架、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框架、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CK)框架、课例研究框架、转化性学习(transformative learning)框架、Donald Schö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reflection-in-action和reflection-on-action理论框架,或者关注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文秋芳教授创建的云连接论是一个本土化的、基于国内云教研共同体建设构建的本土化理论,与前面提到的那些理论视角是并列关系,均可以用来研究共同体。
6. 云教研共同体/虚拟教研室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相关论文可以有哪些撰写思路?
张虹老师:云教研共同体研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构思。
第一,研究内容。无论是线下共同体还是线上共同体,既可以研究共同体本身,也可以研究共同体的效果。关于共同体本身的研究可以涉及其理论架构、机制、中介、影响共同体持续性的因素等。关于共同体效果的研究可以关注是否促进了教师发展、在哪些方面促进了教师发展,可以参考张虹老师和文秋芳老师刊发在《外语界》2020年第2期的文章《专业学习共同体对多语种教师发展的影响》,探究了线下共同体对教师发展的影响。
第二,研究视角。可以从组织者视角和教师视角进行研究。特别是研究共同体效果时,要去倾听教师的声音,从教师视角来看教师的一系列变化。教师发展方面的研究可以涉及教师参加共同体的过程中教师情感、教师身份、教师专业能力、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或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关于教师发展的研究主题都可以放在共同体框架下去研究。
第三,研究方法。我大概阅读了2015—2019年的52篇关于线上共同体的英文文献,其中25篇文献是质性研究,17篇文献是混合研究,10篇文献是量化研究。由此可见,质性研究是主流研究方法,因为能够深入地、长时间地去研究共同体本身及其对教师发展的影响。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混合研究,但混合研究并不是简单地混合量化和质性研究,需要思考两种研究范式之间的逻辑自洽性,将两者有机融合。当然,我们在研究伊始,需要首先找好研究问题,然后再去构思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教育部现在特别重视虚拟教研室建设,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云教研共同体的契机,期待我们中国的学者能在建设虚拟教研室的实践中进行研究,努力构建本土化理论,也期待更多同行能够在这方面做一些研究性工作,更好地致力于中国外语教师发展。
关于教材研究
孙曙光老师:基于POA的教材改编研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探究如何对教材进行改编,并将其运用于产出导向法,这类研究不需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主要关注如何改编教材、根据教材改编设计了哪些活动、效果怎样。第二,如果计划通过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来探究POA教材改编前后的教学效果,目前来看不可控因素太多,涉及使用的教材、教学方法等。教学材料是为产出目标服务的,因此在研究POA框架下的教材改编时,我们要看产出目标是否达成,以及学生上课的参与度、获得感和产品质量。总之,基于POA的教材改编研究不建议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
推荐文献:
文秋芳,2017,“产出导向法”教学材料使用与评价理论框架,《中国外语教育》(2):17-23。
孙曙光,2017,POA教学材料使用研究:产出目标设定过程及评价,《中国外语教育》(2):24-31。
邱琳,2017,POA教学材料使用研究:选择与转换输入材料过程及评价,《中国外语教育》(2):32-39。
毕争,2017,POA教学材料使用研究:评价产出目标的达成性,《中国外语教育》(2):40-46。
张伶俐,2017,POA教学材料使用研究:基于不同英语水平学生的教学实践,《中国外语教育》(2):47-53。
1.研究中采用新的理论视角,或理论视角有一定程度的创新与突破,但研究结论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十分趋同甚至吻合,如何进行理论运用的创新以及理论生产的创新?
我们不能一味追求创新点,而是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论点,在论点中可以加入新的内容。研究创新性要建立在解决问题的前提下。如果研究结论和已有的研究结果特别吻合,那么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你解决的问题和前人的研究结论没有太大差异,没有新的发现,因此没有太大的研究意义。二是研究结果虽然比较吻合,但是整个教学过程不一样,那也会产生差异,这不具有讨论意义,不能一概而论。
2. 非教学法等专业出身的教师,因教学时间较长,以往论文多与教学相关,但写作时缺乏相关教学理论支撑,应该如何快速提升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如何使教师快速接触到最新、最权威的教学理论?
教学知识体系包括基本概念、概念的演进方式、历史发展进程等,这些知识都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不能操之过急。因此,教学理论水平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提升,而理论知识也很难在短期内被迅速掌握。
实际上并没有最权威的教学理论,任何理论都有具体的适用范围,因此一定要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学习、掌握和积累,要从最基本的内容学起,而不是直接看最前沿的、最新的发展成果。总之,要回归基本,夯实基础,持续研究。
3. 请问《外语教育研究前沿》对行动研究的理论框架有没有具体要求?
我们对行动研究的理论框架并没有一个既定的要求,老师们可以参照近些年期刊上刊登的有关行动研究的论文,参考文章作者是如何描述选取理论框架、进行思考的。
1.对书评有没有什么要求,必须是国外新出版的吗?可以是新出版的教材吗?
一般来说,所评介图书一定是与外语教育理论、外语教学实践相关的,并不限国内和国外,但是国外的多一些,因为很多国外新出版的比较好的著作,我们不一定能很快看到,但并不是说我们不刊登关于国内著作的书评。
按照投稿时间来算,所评介图书最好是两年之内出版的,比如说今年要投一篇书评,建议所评介图书最好是2020年或2021年出版的,因为审稿和排期还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可能6—8个月,或者即使录用了可能也要再等上2—3期。大家可以想象,如果是三年前出版的图书,等到最后刊出的时候,可能已经过了4—5年了,这可能就有点过时了。
关于书评的内容,首先我们不希望书评是简单地介绍书本身的内容,就好像把书的摘要和提纲目录翻译成中文展示出来。我们其实最希望作者能够呈现所评介图书在其本身的研究领域或者学科方向上有哪些贡献,能够带来什么新的知识贡献或实践启发,希望作者能够把书评写成论述,这样的话,书评开篇要先点明该书立足的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然后再来介绍具体内容,不同的内容实际上是在佐证该书是如何带来这些贡献和启发的。最后的评述特别希望一方面能够对外语教育学科前沿作出评述,另一方面希望能够关照国内外语教育的问题和现状,这样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发。
关于书评中对图书的内容介绍和评述所占比例,内容介绍部分最好不要超过一半。比如说一篇4000—5000字的书评,我们特别希望单纯介绍书本身主要内容的字数大概为2000—3000字,如果再长的话,关于图书背景、其学科贡献及对我国国内外语教育的启示可能就没有太多的篇幅了,因为书评本身的篇幅就比较少。
2.引言部分有可能涉及一些文献,文献综述部分还会涉及一些文献,这两种文献可能会有些重叠,该如何处理?
这是一种很普遍也很正常的现象,但是我们在引言部分和文献综述部分引用同一文献的论证目的不同。引言部分引用文献更多地是来说明我们做的研究前人没有做过,重在讨论研究空白,也表明我们的研究是要填补某个研究空白,并具有重大意义。而在文献综述部分,如果我们引用了同一个文献,实际上更多地是在解释我们的研究和前人研究的关系。
3.讨论部分是文章的重要部分,但是很难写,是否可以从审稿的角度简单介绍一下如何进行讨论?
每篇文章的结果不一样,讨论的角度就不一样。
讨论最常见的问题是很多作者只是简单地对前文结果进行总结,讨论深度不够。因此,建议大家在讨论部分更多地进行阐述,来分析、解释你发现的现象背后的原因,尤其是所探究的若干事物之间的关联。但是,讨论这一关联时,需要与研究结果相勾连,当然,除了基于结果,也可以在前人研究理论的指导下,加上自己的逻辑和推断,作出适当或恰当的推测,这也是有意义的,但是不能讨论得太没有边际。讨论部分一般会出现两类问题:1)太过描述性、总结性;2)太泛泛而谈、太脱离研究结果。
讨论部分和期刊的定位也有联系,讨论本身也要体现学术性与应用性结合、科学性与社会性并重,既要紧密结合自身的研究,又要体现足够的学术性,不能只谈自己的感受,而是从学术角度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探讨,或从真正挖掘研究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这一角度出发,进一步提炼和升华。总之,要超越前面的具体研究,进行进一步的总结。
4.教学实践类论文是更偏向于以学期还是学年为单位?
大家可能知道,有一种研究是课例研究(lesson study),就是反复上一节课,然后进行研究,所以研究的关键不是以什么为单位进行,而是要解决什么问题,有的问题不需要那么长时间,但有的问题可能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
5.文献综述总是写得很像在罗列各种文献,如何将其很自然地串联在一起?
文献综述需要一个脉络,不是简单地罗列前人的研究结论,而是从文章的核心内容开始写起,提炼先前研究中最主要的结论及与本文相关的结论。然后,逐渐过渡到本文提出的观点。另外,我们需要注意,文献综述应该有述有评,不仅仅是列举研究结论,实际上最重要的是评价,最后要对这些研究结论作一个评价,也可以指出如何优化前人研究中的不足。
6.写文献回顾时不知道是否要全面地简述、评价以往研究问题,担心会错过一篇重要文献。文献太多了,应该怎么写文献综述?
审稿时,我们主要看文章选题是否符合本刊定位,并不会因为文献不足而拒稿。而文献综述的目的是论证研究的价值,文献综述是议论文,不是说明文。所以文献不在于多,而在于呈现对论证有帮助的文献。
7.学术用语不准确,理论框架与思路不清晰,术语不够,该如何解决?
这可能是因为对外语教学相关理论框架、学科知识不够了解。这时我们需要阅读相关的材料或书籍,不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术语。
8.请问如何更好地阅读文献?
我们在阅读文献时,可以借鉴科研论文写作框架IMRD,其中I代表引言(Introduction)、M代表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R代表结果(Results)、D代表讨论(Discussion)。每读一篇文章,就记录一下文章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结论和不足之处这四项内容,有助于了解前人是如何对这个问题展开研究的,还有哪些不足之处可以进一步改善。
9.请问对于构思论文研究过程与设计文章结构有什么好建议?
可以看看已发表的论文,了解研究过程与行文结构。已发表的文章虽然可能也有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但是从整体上看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老师们可以参考核心期刊上一发表文章的研究过程与写作思路。
10.请问英文摘要写作与中文摘要写作有什么不同之处?
中文摘要和英文摘要在功能上是完全一致的,可能在一些表达习惯上存在不同,但是这实际上是中文和英文的区别,不是中文摘要和英文摘要的区别。英文摘要和中文摘要在技术方面没有什么不同。如果从功能角度来看,两者的结构功能和语步功能没有本质区别,只需要在语言上进行一些调整。
11.请问国内外期刊的英文摘要有何不同?是不是要按照不同的阅读群体来写?
理论上来说,国内外期刊的英文摘要没有什么不同。但事实上,国内的中文期刊对英文摘要在编校上的要求可能没有英文期刊那么严格,这与阅读群体是有一定关系的。但是,即使是中文期刊里的英文摘要,阅读群体也不仅仅限于中文读者,所以,无论是中文期刊,还是英文期刊,英文摘要的阅读群体其实是相同的,即以英文为媒介来阅读、理解和获取摘要信息的读者,从这个角度来看,不必特别区分国内期刊和国外期刊。
12.请问在撰写英文摘要时,应该选取哪些内容?
一般来说,以非结构式的摘要为例,至少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研究背景或研究目的,也可以是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2)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3)研究的发现或结果;4)研究的启示,或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但是,每一项具体研究中的四个方面都不一样,所以大家还是要根据实际研究的具体内容来撰写摘要。
13.撰写英文摘要时无法简短地概括主旨,请问如何梳理英文摘要的逻辑关联?
第一,当我们无法简短地概括主旨时,首先应该考虑在撰写中文摘要时,自己是否已清楚地了解文章主旨,其次再考虑语言问题。撰写英文摘要也是在和中文摘要互动,写英文摘要时可能会发现中文摘要中一些表述不够明确、具体的地方,此时可以再修改一下中文摘要,然后反过来继续撰写英文摘要。实际上,这是一个不断思考、深化、检查的过程。此外,如果想把主旨内容表达清楚,一个简单的办法是向不同的人述说,最后就可以简练地说出最重要的内容,从中概括主旨。同时,通过他人的反馈,我们也能知道哪些内容是别人听不懂或不感兴趣的。往往别人听不懂或不感兴趣的内容,可能就不是特别重要的。撰写英文摘要是一个需要反复修改的过程。
第二,梳理好英文摘要中句子间的逻辑关联,实际上有几个主要的语步,一是呈现完整的信息和内容;二是按照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发现、研究启示的顺序来撰写摘要,不能颠倒顺序。
14.在英文摘要中,请问是否要加入文献引用?
一般来说,期刊文章的英文摘要不需要加文献引用,除非这个文献特别重要,不引不行,才会加上文献引用。但是一般期刊投稿时,是不需要在摘要里加文献引用的,因为摘要的功能只是让读者看完之后来决定是否继续阅读全文。也有比较特殊的情况,比如向某一个国际期刊的特刊(special issue)投稿,在投稿的过程中,仅仅要求我们提交摘要,因为期刊需要通过摘要来判断是否录用这篇摘要,再考虑邀请作者撰写全文。所以在这个时候,可能才会在摘要里加一些文献引用,并附上参考文献。
15.如何写出符合核心期刊要求的英文摘要?
修改语言和内容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在撰写摘要时不要怕下笔,先写出一篇初稿,如果不满意,还可以不断地修改;也可以多参考一些已发表论文的摘要,不断和自己的摘要进行对比,基本上就能摸索出某一个期刊对摘要的大致要求。
16.撰写英文摘要时,遇到的最大难题是语言,请问如何找到最精炼的句式把重点说到位?如何使用相关词汇表达?如何寻找专业术语和表达?
首先,在内容上确定表述的重点。当我们不太清楚重点时,可以向他人讲述论文的主旨要点,通过多次讲述,捋清自己的思路;也可以直接把想表达的内容都写下来,过两天再重新看这篇稿子,从中挑出自己想表达的重点,再围绕重点把不需要的内容删掉并重新撰写摘要。经过几次,基本上就能找到文章重点了,然后继续修改语言层面的问题,越改越简洁。
其次,建议老师们直接去看已发表文章的英文摘要,从中寻找专业术语和词汇表达。尤其是国际上相关研究领域的一些期刊,大量地阅读英文摘要,一篇一篇地积累句式、词汇等,并用在自己的写作中,实际上这是一个不断积累和仿写的过程。
17.如何教授非英语专业学生的SCI论文写作?
可以通过一些例子,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致思路,也可以列举一些具体的语言问题,帮助学生分析与修改论文。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积累和仿写,不断积累句式、短语和词汇表达。相对于人文学科的论文来说,理工科论文在整体结构和语言表达上可能更容易遵循现有的一些写作模式,比如呈现图表、分析数据,都有很多惯用的句型,只要多看、多积累、多模仿,慢慢就会写好的。
1. 请问选取文章一般会考虑研究方法的权重吗?比如,定性、定量文章,或者采用混合方法的文章,会考虑全定性的文章吗?有无研究类型或者研究方法的偏好?
我们对研究方法的选择没有偏好,因为方法是用来解决研究问题的,我们其实更关注大家的选题,至于研究方法,最重要的评判依据是所选用的研究方法到底能不能解决我们希望解决的研究问题。
2.实证类研究受欢迎,还是理论深度高的研究受欢迎?
不管是实证类研究,还是理论深度高的研究,都需要理论联系实际,从理论的核心问题,或者实际中比较真、比较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来选择自己的选题,并开展研究。
3.常用的语言数据统计方法有哪些?
从数据统计的角度来说,可以分成参数类和非参数类,现在还有一些比较新的方法。我们的编辑团队、庞大的审稿专家队伍都是比较熟悉各种各样的统计方法,所以大家还是要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来选择研究方法,包括统计方法,不必特别担心方法过新或太过传统,导致审稿人对您的文章评价产生一些影响。
4. 请问贵刊要求量化研究提供原始数据文件统计分析结果,对于质性研究需要提供什么素材?
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要求作者提供量化研究中SPSS整个文件夹,但是如果作者使用了问卷,一定要把问卷附在文章后面,也许文章刊发的时候,我们没有版面向读者呈现完整问卷,但可能会通过文字提醒读者,若有需要,可以与谁联系。无论如何,不管是使用问卷还是进行访谈,我们都需要看到作者的原始问卷或访谈提纲,若只呈现了数据,是无法判断研究内容是否正确的。
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作者提供访谈转录的全部文字(可能几万字),但是在文章里提供素材的时候,肯定有引用,在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中,也一定要能够说明数据是怎么分析得来的。虽然我们相信作者不会造假,但还是希望作者能够向我们提供判断你的研究是否可靠的数据。
5.请问贵刊更青睐外语教育实证类文章吗?
本刊虽然倾向于实证类的文章,但不会刊发仅仅展示最新数据分析方法的文章,而是刊发能帮助我们一线教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文章,如果文章中使用了实证研究方法,就更好了。
6.请问量化研究文章会不会比质性研究文章更好发表?
不论是运用量化研究还是质性研究,只要是解决了实际教学问题的、研究方法科学规范的文章,本刊都欢迎老师们不吝赐稿。
1. 请问在哪里可以看到各位老师实施POA理论的视频或者具体的操作环节?之前看过一些论文都是分开阐释,不是一个完整的驱动促成评价的环节。
学术论文有字数限制,因此,论文通常会聚焦某个教学环节,无法对POA全程作详细的介绍。老师们如果想多了解一些,可以看看外研社•U讲堂社区今年推出的数字课程,其中包括课程讲解、课程设计、驱动—促成—评价教学流程。大家如果对POA感兴趣,也可以看看相关专著来了解完整教学流程与教学方案。
2.如何在中学英语教学论文融入教学理论?或如何在教学论文中进行深刻的理论分析?如何做到教学类文章理论深度与数据充实的有机统一?
第一,教学类文章中的理论视角和数据分析需要有机结合。作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多了解二语习得、外语教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第二,不同的文章结合理论的方式也不太一样。一类文章中的理论是起解释作用,从某一种理论视角来研究一个课堂环境下的问题,帮助我们分析、解释课堂里的教学和学习行为,解释课堂里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还有一类文章中理论是用来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比如,使用新的教学理论来改进教学实践。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先对理论进行透彻的解读,基于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深层互动,在实践基础上提炼一些具体、深入、具有新意的理论解读观点。
1. 遇到过审稿专家要求把研究问题放在文献综述之后,不放在引言,但是文章没有专门进行综述,因为现有的研究文献比较少,在引言第二段梳理了研究现状,于是没有按照要求修改,同时查看了该刊刊发过的文章,也有将研究问题放在引言的情况,有两点想咨询专家:1)这种情况该如何回复审稿专家?2)研究问题放在哪里比较合适?
文献综述实际上是在论证自己的研究和前人研究之间的关系,比如,我们是要颠覆前人的研究、拓展前人的研究还是综合前人的研究,所以我们无须把综述写得特别长,关键是要说清楚自己的研究和前人研究之间的关系,这是文献综述的核心要义,与研究文献的多或少没有必然的联系。
关于如何回复审稿专家,如果有些审稿意见您觉得特别难处理,或者说您还有其他的想法,还是非常鼓励作者如实把这一情况陈述出来。因为我们的修改说明实际上是一个回应,作者并不一定必须按照审稿意见来修改,审稿过程和复审本身是一个作者和编辑、审稿专家进行交流的过程。所以只要您写清楚原因,说明做了哪些处理,我们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如果我们认为必须要进一步修改,也会再次给您作出反馈。
关于研究问题放在哪里比较合适,我们觉得这与整篇文章的写作布局和架构有关。如果文章的引言部分论证得很清楚,研究空白讲得很明白,研究问题相对来说又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结构性,那么研究问题可以在引言末尾直接提出。有的时候需要通过文献进一步论证自己的研究和前人研究具有什么关系后,才可能更顺理成章地提出研究问题。所以还是取决于自己研究的特点,没有一定之规,但一般不会在引言开头提出研究问题。
2. 作者认为研究有意义,反馈意见却认为无意义,如何处理?
我们特别尊重作者对自己研究的评价,但是我们实际上是在尽最大的努力,根据期刊的宗旨、定位、学术规范等对您的研究作出评价,所以如果双方意见不一致,我们觉得可以鼓励大家通过各种途径来沟通,但是沟通可能不会影响或改变整个审稿流程,这也是国际国内各个学术期刊在处理稿件流程时的一个通行标准。
3. 投稿时,初审认为不错,但要求字数不超过8000,把字数降到8000后,外审专家却说写得不够全面、深入,然后按照外审专家的意见修改后,字数往往会超过9000,请问这一问题该如何处理?
初稿不超过8000字是一个硬性要求,否则可能在预审时就会被退回去修改。但是在修改过程中,我们确实有很多稿件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觉得如果不是超特别多,还是可以在外审过程中接受稿件字数略微超过规定的上限。当然在终审时,整个内容确定以后,还是要压缩回8000字以内的。
当然极少数的情况下,可能也还会超过8000字,所以这不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大家在外审阶段不必过多关注这一问题,还是我们共同努力提升稿件本身的质量。
4.审稿专家在数据分析方法方面提的建议,如果作者有自己的理由,可以不采用吗?同时说明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出处。
作者不采用时需要说明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出处。因为这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作者可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疑惑和想法。当然,在审稿过程中,期刊的审稿编辑,以及编辑部的编辑也会参与整个过程。
5.看到与手头稿子相近话题的文章后来投稿(但文章具体内容是完全不一样的),很快收到拒稿理由为已刊登过该话题。以前一直以为刊登某话题,是因为期刊正关注该话题,该趁热打铁,但如今碰壁,想请问老师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实际上,可能不只是研究话题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论文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并没有特别突出的研究成果。另外,也不存在一个研究选题只刊登一篇论文的情况,任何话题都可以不停地深入探索。
6.如何在审稿过程中与责任编辑进行有效沟通?
首先,作为最早接触到稿件的审稿编辑,我们审稿时,最关注文章话题是不是与外语教学相关,如外语教师、外语学生、外语教学、外语教材、外语测评。其次,责任编辑会把审稿编辑、外审人的意见反馈给作者。建议作者都要谨慎、认真地对待审稿意见。您对审稿意见可以持个人观点,如果您有不同看法,那么您不仅要提出您的主张,同时还要说明理由,这样才能促进作者与责任编辑有效沟通。
7.经历一轮返修之后依旧被退稿,请问这种情况可以跟编辑进一步询问原因吗?
第一轮返修时,编辑会把审稿意见反馈给作者,期待作者在这一轮修改之后能达到送外审的要求或基本要求。如果作者修改后,还是没达到要求。那么基本上不会送外审,可能在审稿编辑这一环节就会退稿,同时审稿编辑也会说明退稿原因,作者也可以根据退稿意见,继续修改、完善论文。
一般来说,经历一轮修改后还被退稿的原因基本上有两种:第一,研究问题从一开始就有点模棱两可,与外语教育、外语教学的关系可能不太大,而且文章在行文上可能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二,作者返回的修改稿中,大部分内容没有按修改意见修改,也没有说明未修改的理由。
因此,为了避免被退稿的情况,作者返回修改稿时,需要说清楚修改的内容及原因,包括困惑和疑惑,对于未修改的部分也要说明原因。如果文章进入外审环节,作者之前提出的修改意见或主张,编辑也会一并转给外审人看看修改意见是否合适。
8.请问贵刊对稿件外审是否有通过比例要求?
本刊没有外审通过比例要求。我们希望刊发老师们的好文章。
1. 审稿周期大约是多久?从投稿到录用,再到见刊需要多长时间呢?
审稿包括预审、初审、外审、复审和终审五个环节。预审阶段主要看文章是否符合本刊的定位,即是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术性与应用性结合、科学性与社会性并重。同时,预审阶段也会看文章的要素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投稿的各项基本要求,包括字数、参考文献等方面。初审阶段实际上是再一次核实文章的方向是否符合本刊的定位。研究设计有无较大问题,从而决定是退稿、退修,还是进入外审阶段。在外审阶段,我们会邀请两位专家对文章进行审读并提出修改意见。作者根据修改意见修改之后还要进行外审复核,复核通过之后可以进入复审,复审之后提交主编终审,这其中每一步都可能会退稿或退修,大多数文章需要退修3—4次,即使到了终审阶段,多数情况下,文章也还要退修几次才能够通过,或者最后还是会退稿。
所以即使所有流程都顺利,且外审复核和复审都只有一次,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从投稿到录用也需要3—6个月的时间,如果中间需要多次外审复核和复审,那么审稿的周期自然也会相应加长。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如果希望加快进度,一是投稿之前仔细了解期刊的各项要求,确保定位比较准确,也符合稿件各项要素的要求。二是在收到修改意见之后,认真对照意见进行修改,写清楚修改说明,在两周之内完成修改,及时返回,这样可能会节省一部分时间,从而加快整个审稿流程。
另外,文章何时见刊也需要看期刊本身栏目的安排,如果某一期期刊栏目的稿件比较多,还需要根据投稿的时间等待排期。一般情况下,外语教学类的文章比较多,可能等的时间也会相应长一些。关于整个审稿流程,大家都可以通过在线审稿系统实时查看,同时我们每次退修都会发邮件给作者,大家也可以通过邮件和我们联系,随时查看文章进展。
2.刊发周期漫长,可不可以退稿?
如果期刊已经确认要刊发一篇稿件,但作者提出要退稿,可能不是那么符合学术规范,因为期刊花了很长时间进行审稿。
因此,建议作者首先要遵守学术规范,如果一稿两投,这本身就是违规的。如果确实觉得流程长,愿意重新再去试,我们也不反对,但是如果稿件已经进入了我们的审稿流程,通过了预审、初审甚至外审,这时候作者要是再退稿可能不是很好,当然作者有权利要求退稿,这个是没有问题的。
3.终审退稿大概有什么原因?
我们现在也在尽量减少终审阶段进行退稿。因为前面经过了那么多流程,到了最后还要退稿,这对双方都是一个不太愿意接受的事实。
虽然终审阶段的退稿率没有那么高,但还是存在退稿的情况,大致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有时候审稿人对我们期刊的宗旨把握得没那么准确,等到终审阶段,主编发现稿子不太符合期刊的宗旨,但是,这种稿件即使被退掉了,也能投到其他更适合刊发的期刊上。
第二,作者将文章改得面目全非,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内容。一般情况是作者发现文章改不出来,所以没有按照主编的意见进行修改,而是干脆重新弄了,这其实相当于换了一个题目,是需要重新审稿的,所以只能退稿了。
第三,文章到了终审阶段,突然发现研究设计有特别大的漏洞,逻辑也不严谨,但这种情况很少见。
总之,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如果终审阶段发现稿件确实有问题,要坦诚地与作者沟通,讲明问题出在哪里。如果作者有疑问,有时会打电话来沟通,我们会再跟作者讲一遍,一般都能把作者说服,不要让作者觉得我们跟他过不去,非要让他退,其实真的不是这样,每一次退稿的时候,其实我们都是很难过的,犹豫半天,和大家讨论还有没有挽救的可能性,有时候实在没办法挽救了,就只能退稿了。
希望大家明白的是,既然有终审这一环节,就有退稿的可能性,但是我们在尽量把这一比例降到最低。实际上主编每次都付出很多的精力和心血来看每一篇文章,除非这篇文章在研究设计上存在比较大的问题,这种情况下会退稿,其他的文章,主编都会提出非常详细的修改建议,有的文章要经过多轮指导和修改,最后才能录用。
4.根据贵刊意见得知,文章选题很好,后面论证欠缺,那么被拒稿后,重新修改的稿件能否再投贵刊?
如果我们认为选题很好,又适合在我们期刊发表,后续作过大修,论证有实质性的改进以后,还是欢迎大家再重投的。
5.如何判断期刊和论文的契合度?
老师们需要了解期刊的定位,可以先看看期刊的稿约。例如,《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的稿约中强调“鼓励研究者以教师所关注的问题为研究重点,支持一线教师开展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性研究”,这说明本刊希望呈现外语教师关注的、需要解决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希望刊发能真正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文章。
6.应用翻译交叉学科的论文该如何高效选择合适的期刊?
可以先看看所有翻译类的文章,看看自己的文章和已经发布的哪一些文章比较接近。再选择相应的期刊,仔细琢磨期刊的定位以及期刊稿约中的一些基本要求,从而确定自己的论文和这个期刊是否接近。
7.如何增加文章的刊登机会?
这个问题比较宏大,涉及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文章选题。老师们可以看看期刊已发表的文章和近期关注的一些话题,包括研究方法。看看您的文章与哪个话题比较接近。如果话题比较陈旧,一般来讲要有新方法、新发现才能增加刊登机会。
8.如何高效应对各期刊的不同体例和引用格式?
各个期刊都有不同的一些基本范例,需要遵守。像外语教学领域,多数遵守APA格式,包括行文构架、引文格式。但是不同期刊具体的引用格式也有一些不同。所以您在投稿的时候,最好参照期刊最新一期的格式。此外,如果您投稿时按照期刊的体例格式,也体现了您的细心与对期刊的尊重与敬意。
9.请问校级的教改类文章可以投核心期刊吗?
只要文章选题是外语教师关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都欢迎向本刊投稿。
10.请问投稿后一般多久能得到回应?
投稿后,一般是一个月到三个月内会回复作者。在一个月到三个月之间,如果没有收到回复也可以询问一下。
11.高职院校的英语老师可以向核心期刊投稿吗?会直接被拒稿吗?
不会的。本刊支持一线教师开展研究,而且研究范围包含多语种、覆盖全学段。如果拒稿,一定是文章选题不符合期刊定位。
12.我想投的期刊过去发表过很多文章与我的文章议题相关,但最近几年这个议题没有再发表文章,可是我对这个议题的研究已经完成了,文章也基本写完了,那么还要投这个期刊吗?
可以的,如果最近这几年没有相关文章,可能是因为没有新意。您可以比较一下现在写的文章与前几年这个期刊发的文章,如果有新的研究成果,您还是可以投稿的。
1. 稿件录用与否是否与作者资历有关?
作者资历不是判断的依据,因为我们的审稿采用的是匿名评审制度,审稿专家并不知道作者是谁,期刊非常注重培养年轻的作者,稿件录用与否,不看作者的学历、职称、职业和院校,只看文章的选题是否符合本刊录用的标准,所以还是希望各位老师作好学术规划,聚焦某一个研究领域去深入思考,从而能够写出更好的文章。
2.发文有职称要求吗?非通用语发文会受下载量等因素的影响吗?
我们没有职称要求,也不会考虑下载量的影响。我们会考虑论文是否符合期刊收稿范畴或范围,以及论文质量和研究价值。
3.若想投稿《外语教育研究前沿》,是否需要专家教授的推荐,存在什么门槛?
我们不需要任何推荐,符合期刊定位的论文都可以投稿,具体要求可以参考期刊的投稿方式(http://www.celea.org.cn/class/23)。
1. 比较关心版面费的标准,可否介绍一下?
我们是不收版面费的。本刊从未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进行论文代发业务,也不收取作者任何费用,请各位作者提高警惕,谨防受骗。
2. 对已在期刊发表过一篇文章的作者,下一篇的投稿是否有时间间隔,比如说刊发一年后是否接受再次投稿?
对同一作者的文章一般一年不会有两篇,但即使是跨了年,连着两期也不会刊登同一作者的文章。
3. 联系编辑部有哪些方式?
作者可通过如下三种渠道与编辑部取得联系
1)电话:010-88819032/9537
2)电子邮箱:fleic@fltrp.com
3)在线投稿系统:http://submit.celea.org.cn/fleic
本刊编辑部仅会通过以上邮箱、电话以及投稿系统联系作者,通过其他渠道联系作者的信息均不可轻信。
温馨提示:如需在页面搜索关键词,可按control+F键实现
点击下载:《外语教育研究前沿》审稿(投稿)常见问题